股改是什么意思?股改就是指股权分置改革。顾名思义,就是指对“股权分置”这一问题进行改革。股权分置,是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担心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过程中因为股权的稀释而丧失对国有企业的控制权,就人为地将股票分成了法人股(非流通股)和个人股(流通股)。那么什么是股权分置改革?
什么是股权分置改革?
股权分置改革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一项重要的制度改革。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开启于2005年,这次股改,造就了2007年A股大牛市!截至目前,股改已完成,大部分国有企业国有股法人等限售股陆陆续续开始全流通。所谓股权分置,是指上市公司股东所持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称为流通股,而公开发行前股份暂不上市交易,称为非流通股。这种同一上市公司股份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股权分置状况,为中国内地证券市场所独有。股权分置改革就是政府将以前不可以上市流通的国有股拿到市场上流通,以实现同股同权。解决股权分置改革其本质是要把不可流通的股份变为可流通的股份,真正实现同股同权。这是资本市场基本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了这一点,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并在保持市场稳定的前提下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非流通股包括国有股、法人股、职工股等,大多数是1元/股,而流通在外的流通股却是十倍几十倍的溢价成本,(比如说10元/股)。非流通股与流通股这两类类股份,除了持股的成本的巨大差异和流通权不同之外,赋与每份股份其它的权利均相同。由于持股的成本有巨大差异,造成了两类股东之间的严重不公。这种制度安排不仅使上市公司或大股东不关心股价的涨跌,不利于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也越来越影响到上市公司通过股权交易进行兼并达到资产市场化配置的目的,妨碍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
股权分置的弊端股权分置问题一直都是困扰着股市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股权分置不对等、不平等基本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权利的不对等。即股票的不同持有者享有权利的不对等,集中表现在参与经营管理决策权的不对等、不平等;
二是承担义务的不对等。即不同股东(股票持有者的简称)承担的为企业发展筹措所需资金的义务和承债的义务不对等、不平等;
三是不同股东获得收益和所承担的风险的不对等、不平等。股权分置使产权关系无法理顺、企业结构治理根本无法进行和有效,企业管理决策更无法实现民主化、科学化,独裁和内部人控制在所难免,甚至成为对外开放、企业产权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大障碍。解决股市问题,股权分置问题必须解决。
股权分置改革的作用股权分置改革是为了贯彻落实股权分置改革的政策要求,适应资本市场发展新形势;为有效利用资本市场工具促进公司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从公司自身角度来说,进行股权分置改革有利于引进市场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机制和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对流通股股东来说,通过股改得到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的对价,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得到了保护;消除了股权分置这一股票市场*大的不确定因素,有利于股票市场的长远发展。如果大家还想咨询更多公司股权分置相关知识的话可以关注征途财税。